報告人:李照令 博士
時間: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上午10:00
地點:偉德國際1946bv官網主樓418
報告人簡介:
李照令,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特別研究員,筑波大學博士。國際產業生態學會,美國地理學會會員。目前研究方向主要為運用環境經濟模型分析工業部門低碳發展途徑,并評估其對國家和地區的氣候、環境和經濟影響;定量分析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工業和城市的未來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等方面有著重要地應用前景。已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ergy Polic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Frontiers in Energy》等SCI/SSCI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10余篇。并且擔任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Remote sensing 和Natural hazard等多個國際期刊審稿人。
報告內容簡介:
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為活動帶來的碳排放增長迅速,而由于人為碳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效應也被越來越多的證實和認可。從行業貢獻而言,工業活動對人為碳排放的貢獻最大。在2017年,工業部門貢獻了約24%的人為碳排放,而終端能源消費占比則高達37% ,其中,大部分能耗和排放都來自鋼鐵、水泥、電力和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在中國, 80%的制造業總能耗為高耗能行業的消耗。為評估高耗能行業的未來的發展路徑和清潔發展潛力,本研究以中國鋼鐵行業為例,運用自下而上的AIM/Enduse 模型對鋼鐵行業的布局、能耗及排放進行預測分析。本研究采集每個重點工廠的信息,將目前行業尺度的研究細化到工廠尺度研究,為中國鋼鐵行業的發展提供更詳細和實用的建議。
結果顯示,中國未來鋼鐵的需求將呈現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為滿足未來的需求增長,在湛江和防城港兩個區域將建設22個新工廠;而針對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及未來需求下降的情況,到2050年將淘汰3.33億噸的落后產能。隨著廢鋼回收量的增長,到2050年,電爐(EAF)比例將增長到41%。通過對EAF比例,電力排放因子,新能源比例和排放稅進行不同的情景分析,發現在較高的電弧爐比和較低的稅收政策下,可以減少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空氣污染物排放。到2050年,燃料和焦炭的消耗量將比2015年分別節約83%和82%。此外,能源強度將比2015年降低70%;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將減少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比2015年降低82%(最優情境下)。然而,電爐比例的提高將帶來更多的電力消耗和某些重金屬的排放,這是未來鋼鐵行業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方面。最后,每個工廠的排放信息也將有助于我們研究工業對周圍居民健康、區域經濟發展及成本-效益的影響。
(承辦: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科研與學術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