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英國召開的2017年應用能源國際學術年會上,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米志付,袁蕭晨,魏一鳴等學者合作完成的“中國城市消費端的碳排放核算”成果獲 《應用能源》高引用論文獎。該成果于2016年刊登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pplied Energy [ Mi Z, Zhang Y, Guan D, Shan Y, Liu Z, Cong R, Yuan X, Wei Y.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accounting for Chinese cities. Applied Energy. 2016, 184: 1073-1081.]。
【獲獎證書照片】
碳排放核算方法包括生產端核算和消費端核算兩類。目前,《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國際氣候協議以及各國氣候政策大都采用生產端核算方法。消費端核算可以評估人類終端消費活動導致的碳排放以及消費能力、消費結構與碳足跡的關系,更好的揭示終端消費領域人類活動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是碳排放研究從生產層面轉向消費層面的基礎性工作。
消費端核算在防止碳泄漏、鼓勵技術擴散、改善成本有效性、提高公平性等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消費端碳排放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國家以及省級層面,而關于城市層面的消費端碳排放研究比較少見。
作者使用環境投入產出方法核算了我國13個城市的消費端碳排放,包括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哈爾濱、石家莊、西安、青島、唐山、沈陽、大連、寧波和衡水。研究結果表明:城市消費不僅引起本地區的碳排放,而且會通過區域貿易導致其他地區的碳排放增長。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超大城市的消費端排放中,超過70%是從其他地區調入。因此,區域間的協同減排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十分關鍵。目前,國家正積極開展碳交易市場試點工作,并計劃于2017年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這為我國區域間協同減排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兩種核算方法下的城市碳排放具有很大差異。對于較發達的消費型城市,消費端排放遠大于生產端排放。例如,北京和上海的消費端排放分別是生產端排放的1.7和1.4倍。相反,對于欠發達的生產型城市,生產端排放遠大于消費端排放。例如,石家莊和唐山生產端排放是消費端排放的1.8倍。因此,碳排放核算方法對減緩氣候變化責任的分配有很大影響。兩種核算方法應該被綜合考慮,以制定更加公平與有效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長期來看,生產型城市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向消費型城市轉化。基于此趨勢,我國越來越多的生產型城市將轉化為消費型城市。這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將會被轉移到農村地區或國外。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制定中需要考慮城鎮與農村的協同減排。
此研究是由米志付,袁蕭晨,魏一鳴等學者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氣候變化經濟影響綜合評估模式研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等項目支持。
Reference: Mi Z, Zhang Y, Guan D, Shan Y, Liu Z, Cong R, Yuan X, Wei Y.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accounting for Chinese cities. Applied Energy. 2016, 184: 1073-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