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攝影:CEEP
2017年2月10日下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劉竹博士應邀來訪并做題為"Anthropogenic carbon cycle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的學術報告。中心眾多師生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余碧瑩副教授主持。
劉竹博士,現為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后,哈佛大學副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全球城市碳計劃成員。劉竹于2003-2007年在西北大學地質系基地班學習并取得本科學位,2013年取得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學位,2013-2015年間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劉竹是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Springer全球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2016年入選德國聯邦科教部全球二十五名綠色精英之一。劉竹研究人類活動碳排放及其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迄今發表SCI論文二十余篇,其中十篇論文發表于Nature及Nature子刊,并有兩篇論文被分別選為Nature雜志和Nature Geoscience 雜志封面論文。論文總引用1700余次,H指數=24。
本次報告中,劉竹教授在全球氣候變化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論證了限制人類排放減緩氣候變化的必要性,及在研究過程中面臨的數據、認知、核算三方面的不確定性。從歷史數據看,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相對于海洋、大氣和陸地一直在持續而穩定的快速上漲,因此造成的氣候問題不容忽視。由于人類活動相對可控,目前的氣候變化政策主要針對人類活動碳排放展開。目前研究過程中還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從CO2排放的數據看,不同機構對中國同一時間段的排放數據測算差異極高,絕對量差異在8GtC左右,巨大的差異將嚴重影響研究的準確性。同時現有的研究發現,水泥作為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會在使用過程中吸收部分CO2抵消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與之前僅計算生產過程碳排放的核算結果有較大差異,對排放來源核算的準確性也會對數據產生極大影響。最后,劉竹博士還簡單介紹了自己對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問題和其相關的國家減排責任的思考。
會后,中心師生與劉竹博士展開了熱烈討論并合影留念。
(審核:顏志軍)